企鹅宅急便
2015年8月15日 19:47
关注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

评论
收藏
更多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 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 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 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 较多分布。
0
0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 固族自称“尧乎尔”、“两拉玉固尔”。裕固族起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 域的回鹘。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 俗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裕固族的幼儿剃发仪式别具 特色,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
0
0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 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东北,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 ,人们 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0
4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 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 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 羊。“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 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
0
1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 居住在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 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民族总人口97%以上。仡佬族以农业为 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有自 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
0
0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 市)。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 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 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 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
0
0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 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 。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 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 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
0
0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
0
3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
0
0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
0
0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
0
0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
0
0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
0
2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
0
0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还有火把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0
1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
0
0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0
1
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
0
1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
0
3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
0
1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
0
0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
0
0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