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谱

35张图片 · 

收藏
清汉女
0
1
清汉女
0
1
清汉女
0
1
明末清初 堕马髻+正凤+流苏簪 平民新娘装扮
0
4
盛唐汉族女常服穿着层次示。(对汉服感兴趣的同学可来堆糖搜索“汉服”)
0
36
苏富比拍卖的一套乾隆时代的屏风上的汉人女子,拿两个来分析一下她们身上的打扮,左侧的女子身上穿的蓝地十二团的氅衣,上面装饰了岁寒三友铺底的喜相逢(两只蝴蝶)的绣金团纹,边上露出系在腰上的螭纹鸡心白玉佩,手持白折扇,头上正中戴一只镶宝衔珠凤,两侧是翠花,右边的女子外面搭着水田背心,头上围着勒子,上面装饰…
0
7
苏富比拍卖的一套乾隆时代的屏风上的汉人女子,拿两个来分析一下她们身上的打扮,左侧的女子身上穿的蓝地十二团的氅衣,上面装饰了岁寒三友铺底的喜相逢(两只蝴蝶)的绣金团纹,边上露出系在腰上的螭纹鸡心白玉佩,手持白折扇,头上正中戴一只镶宝衔珠凤,两侧是翠花,右边的女子外面搭着水田背心,头上围着勒子,上面装饰…
0
8
苏富比拍卖的一套乾隆时代的屏风上的汉人女子,拿两个来分析一下她们身上的打扮,左侧的女子身上穿的蓝地十二团的氅衣,上面装饰了岁寒三友铺底的喜相逢(两只蝴蝶)的绣金团纹,边上露出系在腰上的螭纹鸡心白玉佩,手持白折扇,头上正中戴一只镶宝衔珠凤,两侧是翠花,右边的女子外面搭着水田背心,头上围着勒子,上面装饰…
0
5
这张《黄儒人像》上有康熙三十一年的题词,不过一定更早于这个年份,看画像中女子的打扮,应该是明末清初的。高耸的鬓发,身穿大襟竖领的大袖袄子,我相信她的后侧一定是有鬏髻的,似乎当时一些画像可以看到鬏髻搭配凤挑的形式。可见是对翟冠上凤挑的降等使用。 ​​​​西番莲纹。
0
1
苏富比拍卖的一套乾隆时代的屏风上的汉人女子,拿两个来分析一下她们身上的打扮,左侧的女子身上穿的蓝地十二团的氅衣,上面装饰了岁寒三友铺底的喜相逢(两只蝴蝶)的绣金团纹,边上露出系在腰上的螭纹鸡心白玉佩,手持白折扇,头上正中戴一只镶宝衔珠凤,两侧是翠花,右边的女子外面搭着水田背心,头上围着勒子,上面装饰…
0
11
披风(第一篇) 《朱氏舜水谈绮》:“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 《儒林外史》:“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 形制特点:对襟、直领、无镶边、有扣子或者小带、两侧开衩。 ​
0
10
披风(第一篇) 《朱氏舜水谈绮》:“造衣帛及色与道服同,但披风对衿而无镶边。……膺有纽扣,用玉作花样,或用小带亦可。” 《儒林外史》:“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 形制特点:对襟、直领、无镶边、有扣子或者小带、两侧开衩。 ​
0
5
中国古代首饰名称
3
48
扇子演变
1
11
明末清初:着袄裙女子,外罩比甲,下着马面
0
6
唐代前、中、后期主要的帔子披搭方式
0
27
0
5
【梳妆记·明代侍女的珠翠面花】作为富贵之家的门面,年轻侍女更需赏心悦目的靓妆鲜服,从肖像画上看,除了涂抹较浓的脂粉外,有时还会在面上贴饰更加华丽的珠翠“面花儿”。故宫收藏的一幅明代肖像中的婢女,粉面朱唇,在唇角、下巴和两眉梢眼角处各贴饰一枚珍珠,额头上则有一朵花型的珠翠花。
0
8
晚清时代的一张玻璃油画,看服装是1870S之间的,画一个女子身穿带着皮草衬里露出出锋的大袖袄子,梳苏州头,额前戴勒子,一侧戴花,一侧插着耳挖簪子。抱着她的小哈叭狗。 ​​​
0
5
清乾隆,乾隆皇帝主位喜容像轴,绢本设色,尺寸不详,故宫博物院藏。 清内务府档案记载凡“裱作”托裱妃嫔的画像,都是记载为“某妃喜容”或“某嫔喜容”“某常在喜容”等,书以名号,最概括的写法也是称之以“主位”。 “内庭主位”通常指皇帝位下的妃嫔。在清代宫廷书面档案中,皇后、皇太后由于地位尊崇,往往单独开列书写,例如“皇后内庭主位去圆明园”“皇太后内庭主位去畅春园”。若宫中没有皇后在位,则常有位分排在最前的妃嫔单独开列书写,比如“愉妃内庭主位去静安庄”“皇贵妃内庭主位诣皇太后前请安”。 画像中女子为乾隆皇帝位下某妃嫔。她红绳束发,发髻正中插戴一支抱头莲珍珠簪子,发髻两侧插戴时令鲜花,两耳佩戴葫芦耳环,身着竖领袄加披风,为写实的清中期汉女装束。
0
11
【南宋 · 宫沼纳凉图】绢本设色 作者:佚名 规格:纵80厘米*横46.4厘米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时期《宫沼纳凉图》描绘了南宋宫掖妃子在池边纳凉赏花的场景,画面正中妃子闲坐于榻上,面容圆润,神情闲适,双手盘于膝上。其身后有一名官宦及一名侍女,官宦执白色蒲扇,扇面之上绘有凤纹,喻示后妃身份。侍女立于桌前,手中所捧之物似为香料。三人身后绘有莲花池,占据了整幅画卷的上半部分。时值盛夏之日,池中群花盛开,岸边垂柳成荫,主仆三人纳凉于池塘边,惬意从容。 画面最左边一名侍女,身穿交领窄袖上襦,领襟及袖端处缘边。下身着黄褐色长裙。上襦之外为白色披帛,内着白色中单。侍女腰间佩戴组绶。古人佩玉,组绶是用以系玉的丝带,穿衣时通常系在衣服的最外面,由彩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礼记·玉藻》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緼组绶。” 该侍女发式为双平髻,髻上插梳。双平髻是双挂式的一种,起源于秦朝。其特点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
0
7
这两个人物真是晚清时代的某些典型服饰的集合,比如织物上的瓜瓞绵绵,竹枝,兰花,前者的衣襟盘边上的寿字与瓦当纹,后者盘边上的团寿与蝙蝠,头上的钳式流苏,耳挖簪,花簪,流苏簪子,手里的羽扇。 ​​
0
9
【梳妆记·明代2期】明代部分的头两期选的是一位命妇䯼髻造型和红衣青比甲侍女。明代妆容的整体风气延续宋代传统,以浅淡为美,少有浓烈的妆面。中年命妇或仅仅施涂极浅淡的胭脂,孀居素颜。正式的命妇礼服搭配珠翠翟冠,但更多情况下头戴“䯼髻”,可以搭配稍正式的圆领补服也可以搭配袄裙等等。虽然制度上珠翠面花依然存在,但实际使用也少。反倒旁侍的婢女们往往更加妆容鲜丽,“婢女出使非大红里衣不华”。——扬眉剑舞
0
6
清宫
0
2
  • 1
专辑名*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