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kochen 2019年12月29日 10:56
关注

被时间遗忘的明清古城:永宁的寺庙与宗教信仰

阅读量 2635 次

“泉自宋初,始分乡、里,元、明以来复有坊、隅、都、甲之制。或异名而同实,或统属而分并。年岁丰凶、兵役动定,增之减之,之所不能无耳。”

——《泉州府志》

 

永宁古卫城除了有不同时期、各种风格的建筑交相汇集,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则是随处可见的寺庙和宗祠,以及各种各样的神明。

 

明朝洪武年间,来自中原各地的士兵在永宁卫安家落户,带来了不同的姓氏和文化习俗。因为“铺境制度”(注)的施行,整个卫城被分为三十二个“铺”,每铺又分为若干个“境”,境内居民一起建造庙宇,俗称 “境庙”,以供奉和祭祀不同辖区的保护神。所以,只有三十二铺的永宁却拥有四十多座的庙宇,且“挡境”(保护神)各有不同。

 

注释:铺境制度类似于宋代的保甲制,是明清时期闽南地区泉州府实行的一套完整的城市社会空间区位分类体系。“铺”是一种行政空间单位,每铺又分为若干个“境”,因此“境”要比“铺”小,如此形成铺境体系。

 

城隍庙

永宁最重要的庙宇非城隍庙莫属。这座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与古卫城同寿的寺庙重建于清代,保存尚算完整。除了供奉城隍爷外,还有二十四司、四大将、三夫人、役吏差官近百尊神像,规制完备,既守护城池安全,也掌管生死、扬善惩恶。

 

永宁城隍庙建筑结构严整、技艺精美,用以装饰的书法文字和各式雕刻皆出自明清时代的大家之手,艺术价值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城隍庙在修缮过程中采用的是“修旧如旧”的方式,尽量保留原有的部分,因此部分窗花和门花都是古物,可见当时风采。

 

清道光年间,日茂商行的林家人和地方乡绅将永宁城隍请到了台湾鹿港建庙,“分灵”供奉,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城隍信仰因此在台湾广为传播。

 

永宁城隍庙前有一位制作糕人的雷阿伯,一手糕人制作技艺传自祖父,从小耳濡目染,后来更是凭此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雷阿伯的糕人不算非常精致却颇有童趣,他还在农闲时描画永宁的古建筑,并与当地年轻人一道创作了三十二铺境守护神的形象。

 

保生大帝宫

保生大帝是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保生大帝即吴夲,宋代首席御医,后来行走民间悬壶济世,因而深受敬仰。去世后他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所以,来此朝拜的人们往往求的是身体健康。保生大帝宫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庙宇,门前有盘龙柱,屋顶上的龙形立体剪瓷画非常精美,寺庙里还有影雕、石雕和壁画等。

 

西门土地公庙

永宁卫城曾有五个城门,每个城门皆有一个土地公庙。这处西门土地公庙位于老街入口,是明代老街的起点。

 

记得去年在越南旅行时,我被当地华侨的寺庙所吸引,惊叹于大胆的用色和繁缛的装饰。当我造访泉州和永宁后,才得知这些工艺都是从闽南流传过去的。

 

闽南传统建筑通常色彩艳丽、线条优美、装饰繁复、技艺精湛,有着当地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西门土地公庙屋檐上的“剪瓷雕”工艺就是其中的代表。将胎薄质脆的彩色瓷碗剪成各种形状,再粘贴成人物、动物、花卉等造型,用来装饰屋顶和屋脊,过去通常为寺庙、祖祠等古建筑所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番王府、董氏家庙、林氏宗祠、鳌南砥柱、紫树林寺(供奉真武大帝),以及基督教堂等。小小一个永宁便有如此多的宗教和祭祀场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观音山和渔村

逛完永宁古城的老建筑,在老街尝过各种小吃,不妨去观音山看日落。

 

观音山其实是由海边姿态万千的嶙峋怪石所组成,毗邻一座安静的小渔村,沙堤村。四月里正碰上退潮,一艘艘渔船搁浅闲置在滩涂上,破旧的渔网随意散放在海边。偶有村民在岩石旁掏青口和牡蛎,看上去收获颇丰。

 

海边天气多变,忽然升起一层薄雾,将不远处临海的庙宇笼罩起来,宛如梦境。

 

除了观音山,梅林渔港也是一处看日落的好地方。另有洛伽寺、朝天寺、姑嫂塔可以慢慢游览。

 

六百多年来,“永宁”这个名字被人们赋予了“永葆一方安宁”的美好愿景。多少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曾在这里发生,多少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被印刻在了老街的青石板上和古厝的一砖一石里。

 

我喜欢这里的宁静祥和,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有条不紊地过着缓慢的日子。破败的老宅伫立无声,纵然外面已改朝换代,里面的住客也变了姓氏,它们仍然默默地提供着庇佑,守护这一方安宁,一如百年来那样。

 

感谢永宁古城南门七号小院葱头提供的帮助。更多永宁旅行攻略和住宿信息,请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nanmenqihao。

 

 

 

 

 

 

本文版权归 mokoche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