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kochen 2019年6月17日 15:08
关注

被时间遗忘的明清古城:永宁的番仔楼与石头厝

阅读量 8064 次

尽管中国的古城看起来单调乏味、千篇一律,但却也可能是错综复杂的,处处充满惊喜,比如在脏乱的小巷中时常隐藏着摇摇欲坠的古建筑或遗迹,偶尔有沟渠或下水道从这里穿过,这番景象与外面的大街全然不同。

 

——喜仁龙《北京的城墙与城门》

 

 

在永宁,保存完好的老建筑不止有红砖古厝,还有颇具特色的南洋番仔楼。

 

永宁人旅居海外始于宋末元初,随后的几百年里,永宁人曾跟随郑和下西洋并留在当地,也曾为抵抗清政府“迁海令”而逃往台湾。及至民国初年,永宁华侨在海外尤其是南洋多有建树,许多人甚至成为当地的工商业巨擘,于是纷纷回乡修筑洋楼、重建家业。

 

番仔楼

归国华侨的洋楼通常采用中西合璧的样式,建筑材料也多从南洋运来,因而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过去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贬称)。番仔楼的精美设计融合了闽南民居和南洋西式建筑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仍然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建造技艺并饰以闽南红砖,另一类则采用钢筋混凝土和水泥立面。因此,前一种番仔楼的装饰设计多以传统工艺的石雕、砖雕、彩画、拼砖为主,比较普遍,而后一种的墙面造型则多采用西式的雕饰元素。

 

每一栋沧桑的番仔楼背后都藏着一部背井离乡的海外奋斗史,以及一个华侨家庭的悲欢离合。

熙宝楼

 

临近老街入口是一座中西合璧、名为“熙宝楼”的番仔楼,由华侨陈焕熙夫妇所建。大门墙面上镶嵌着泉州传统建筑里常见的“万”字和八卦拼砖,小楼外部红砖立面,装饰着精致的平面剪瓷,以及用立体剪瓷制作的滴水兽,是闽南及潮汕地区特有的工艺技巧。陈氏老人个性潇洒,从廊柱上“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的语句可见一斑。这对夫妇在永宁设立了奖学金,以鼓励学子向上。如今熙宝楼亦作为图书馆对外开放。

门额上镶嵌的“颍川衍派”是丁号(丁即男丁,传宗接代者),用来指代屋主的宗姓,因为颍川即是陈姓的发源地。自秦朝开始,历代皆有大批汉人为躲避战乱或其他原因而迁徙入闽,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农业技术,也让宗族文化在闽南发展和传承。

济阳楼

 

济阳番仔楼的主人曾在老街上开着一家永宁最大的药铺“和安堂”,主人蔡绍远既是掌柜也是医生。济阳楼建于1933年,采用的是西式设计,立面印刻的几何图案令人印象深刻,被饰以传统风格的闽南灰塑。二楼的小阳台后面有一副对联,“古器有铭词延年益寿,东平垂训语为善读书”,横批“肯构肯堂”,包含着对后辈的期许。蔡绍远的子孙中仍有人从医,可谓“医生世家”。

董云阁故居

济阳楼不远处的董云阁故居也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的西式番仔楼。外墙装饰颇为精美且保存较好,凤凰、麒麟、福寿纹、古钱纹、祥云纹等图案清晰可见。

 

董云阁家境优越,早年间随父亲侨居菲律宾,回国后在厦门求学。“五卅”惨案(1925年)之后加入共产党,成为福建省核心领导人物,他为工人和大学生争取权益,帮助农民开展抗鸦片捐的斗争。于1932年不幸被捕去世,年仅24岁。

群敬楼

 

群敬楼由华侨董群敬于1947年修建,是较为经典的番仔楼设计,虽南洋味十足却采用了传统的红砖立面,中西风格融合得非常巧妙。十根圆形廊柱支撑起这座两层小楼,阳台上散养着几盆花草,颇有些情趣。

在街边看到一座被废弃的番仔楼,有着精致的西式拱门,小楼墙面则以吉祥云、花草,以及天使造型的灰雕为装饰。

石头厝

在红砖古厝和番仔楼之外,永宁古卫城还有一种特别的建筑,石头厝。福建沿海地区容易受到热带风暴的影响,普通的建材难以抵挡恶劣天气和潮湿环境的侵蚀。于是当地人就地取材,把岩石这种坚硬而廉价的材料切割成方形石块,用来堆砌成房屋的主体。

 

永宁的石头厝大多修建于建国后,有些在外形和布局上也借鉴了番仔楼的设计。我在永宁时就住进了这样一座有着快五十年历史的石头房子,屋内宽敞,冬暖夏凉,说话声音大时还有回音,实在是很不一样的体验。

永宁小镇像一座迷宫,又似一座宝库,藏纳着各色建筑。我一时看花了眼,不小心迷了路,因而错过许多有趣的小楼,只好留待下次造访。

 

 

感谢永宁古城南门七号小院葱头提供的帮助。

 

 

 

本文版权归 mokoche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收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