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掉下眼泪的,远不止昨夜的酒
阅读量 66480 次
其实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好莱坞那些经典的浪漫励志喜剧非常消受。
对于这类影片,最好的观感体验就是一个人在影院包场。必须是午夜时分,在影厅内挑个黄金的位置坐下,灯暗时电影开场,四下寂静,只有眼前的这块屏幕亮着光。在那两个小时里,你跟随着屏幕里的角色一起,开心时微笑,悲伤时流泪,没有人打扰,和做梦一样。
好莱坞真的是一座造梦的工厂。那些荧幕上虚构的故事,总是能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找到似曾相识的足迹。你看,我们也曾和电影里的他们一样,怀着踌躇满志的梦想,期许轰轰烈烈的爱情,然后遭遇挫折,陷入低谷。只不过,在电影的最后,主人公们多半从逆境里乘风破浪,迎来欢喜的结局。而现实中的我们,也许梦想破灭就真的破灭,枕边人离开了就不再回头。
你看啊,就算我们都清楚,这类的影片是多么的套路,却也始终腻烦不起来。它将我们从失意的人生里暂时解脱出来,告诉我们,纵使现实再丧逼,也不要放弃憧憬:关于碰杯时聊起的梦想,关于想起时脸红的爱情。
有这些电影陪伴,真是件幸运的事。
今年的情人节,能在影院里二刷一场《爱乐之城》,真是件幸运的事。
《爱乐之城》前四分之三的剧情发展,几乎遵循了所有好莱坞浪漫励志喜剧固有的桥段。不得志的男女主角,并非愉快的初次见面,渐循渐进的破冰和解,水到渠成的相恋,彼此之间的鼓励,对梦想的重拾。
很俗,却也很好看。这得益于导演在剧作结构上花的小心思。开场不久,两人便匆匆会面,随后各领一条剧情线分头叙事。在这两条平行的故事线里,我们了解到,女主米娅在好莱坞片场的咖啡店里打工,怀揣着演员梦,试镜无数却总是不了了之。男主塞巴斯蒂安是一名音乐人,执守着被时代遗忘的爵士乐,才华横溢却无人欣赏。他们性格不似,身上却有着共同的秉性:对梦想近乎执着的追求,尽管看起来会有一点傻。
也正是这种秉性,促进了两人日后感情的升温。而关于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场景,导演处理的非常美妙,也是我全片最喜欢的段落之一。
试镜失败的米娅,在参加完并不愉快的舞会后,回家途中路过一家餐厅,被里面传出的一阵钢琴旋律吸引。推开门进去,不远处是刚刚才因擅作主张弹错曲子而丢掉饭碗的塞巴斯蒂安。两个同样失意的人在此刻相逢,四目相对时,映衬出的,是彼此的镜像人生。而这段相遇,更被导演巧妙的运用在电影末尾最为人称道的蒙太奇段落里,掀起了一个泪点绝杀的情感高潮。
而让我毫无犹豫把《爱乐之城》奉为年度十佳的,是影片最后的四分之一。冬去春来又一冬,全片按季节分成了五个篇章,他们的故事在一个冬季开始,又在另一个冬季结束。
对,《爱乐之城》和大多数浪漫励志喜剧不同的是,男女主角最终没有在一起。然而,这也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好莱坞的剧作规则发展至今,分手收尾的经典爱情片同样数不胜数。而本片的高明之处,在于上文我提到的,导演编排的那个蒙太奇段落。音乐声起,往事在米娅的眼前重现,却是不同的走向,另一个结局。在那个故事版本里,他们一相遇便接吻,他们没有被日后的现实打败,他们结了婚生了子,他们在一起直到永远。
在这里,作为观众的我们,和电影里的米娅,以及米娅幻想里的那个完美剧本间,呈现出了一种很微妙的对立与互文。通常而言,是我们通过电影里的理想爱情,去慰藉生活中的遗憾。而此时,作为戏中人的米娅,她的那段幻想,在画面上展现给我们,完成了一次代入式的角色互换。这一刻,梦幻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让人分不清楚,也不想分的清楚。
这种手法,在多兰的前作《妈咪》中,也有过相似段落的表现。而且,《爱乐之城》的观影过程中,我总会回忆起很多过去看过的电影。两人最初的相处模式,恍惚里总会感到些《蒂凡尼早餐》中奥黛丽·赫本和乔治·佩帕德的影子。繁星下的那段共舞,怎能不让人想起《雨中曲》?至于两人的情感过程,说真的,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与莎莫的500天》。更别说影片里那种种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致敬,导演绝对是个影迷出身,这部《爱乐之城》,则是他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豆友C.W说,该怎样评价这部作品的好?就像“二十年后的一个傍晚,你开着车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扬声器里开始放起这首电影里的旋律,听到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所有的情绪全都涌上来,就好像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你第一次听到它们时的那样。”
我不知道,很多年以后,我是否还会记得这部电影的剧情,或者在听到原声碟时,能在第一时间分辨出来。但是,有那么一个场景,我该是始终忘不掉的。在米娅的幻想里,两人那一次偶遇的餐厅。他们走近时不再擦肩,纵情一吻。
看到那时,我眼泪当即就掉了下来。有这样的电影陪伴,真好。
「 THE END 」
支持一发公众号:格林啊
比心~
本文版权归 蓝鲸灵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