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ssl.dtstatic.com/uploads/ops/202411/06/WXS7Bx1OfQDJYVX.jpeg)
2012摩天大楼大赛(Skyscraper Competition)已经揭晓,共有来自全球的25个参赛作品参加此次大赛,来自中国大陆的设计师包揽前两名,来自台湾的设计师获得第三名。摩天大楼大赛始于2006年,是由《eVolo》杂志举办的年度建筑设计大赛,目的是发现那些杰出的摩天设计方案,设计新技术、材料、美学空间结构、数字革命等领域。2012年摩天大楼大赛冠军授予来自中国的Zhi Zheng,Hongchuan Zhao和Dongbai Song,他们设计的“喜马拉雅水塔(Himalaya Water Tower)”位于高海拔山区,可以存储水源,可以大规模复制,解决山区水源问题。
![](https://c-ssl.dtstatic.com/uploads/item/201804/23/20180423141044_kt5Rj.png)
![](https://c-ssl.dtstatic.com/uploads/item/201804/23/20180423141044_S5jYe.png)
![](https://c-ssl.dtstatic.com/uploads/item/201804/23/20180423141044_YizTc.png)
![](https://c-ssl.dtstatic.com/uploads/item/201804/23/20180423141044_tPCeh.png)
设计癖之前曾首创设计熵的概念,用来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好与坏: “有了设计熵,设计的标准问题得以简化:好的设计是设计熵更低的设计,也就是最“有序”的设计。那么什么样的设计的熵值最少呢?或者说怎样才是有序的设计呢?我能给出的最接近的答案就是造物主的设计作品:自然界的生物。通俗来讲就是仿生学(bionics)。自然界的生物是上帝留给人类的隐秘线索,通过寻找、研究、模仿这些线索,设计师可以找到最有序的设计,也即设计熵最低的设计。”建筑设计当然也不例外,好的建筑设计是仿生的,因为这样的建筑设计熵更低。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youthedesigner给出的全球十大仿生建筑:位于迪拜的人工群岛,外形酷似一片
1
4
学设计的瑞典学生Erik Olovsson在大学毕业之后没有整天坐在固定的办公室里,而是另辟蹊径,把一辆货车改造成了自己的活动工作室,吃在里面,住在里面,工作在里面,然后开着自己的工作室浪迹瑞典。 这间活动工作室的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由Erik自己搞定,完全展示的是自己的风格,上面印有“Erik的设计大巴”几个字。大巴里面有床、有桌、有沙发,有一些简单的打印设备,所以可以完成在当地接到的设计任务,比如菜单、动画、名片、logo设计等。 Erik称他想探索作为设计师的角色,希望成为自己的生产者,与此同时挑战传统的商业规范。他想在现实生活当中寻找灵感,和客户面对面接触,而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
11
223